谈博爱精神
2010-07-10 14:36:3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认为:“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每个动物都爱自己的后代并照料它们。软弱的人爱自己的主子,因为他靠主子为生;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需要他们。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弗洛姆所说的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的爱情,应当为博爱。而对于亲人之感情为亲情,朋友之间的感情为友情(或称友谊),至于对异性相吸而产生的感情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因为爱情在广义上是指关于人类之间和睦互爱的感情,是人爱他人或他人爱人的社会需要与联系的普遍感情。这一感情是源于人类为摆脱孤独寂寞无助的恐惧,是为战胜恶劣生存环境,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基于人类这一互助互利的需要及对同类发生痛苦与不幸事件时的同情和恻隐之心,人类之博爱情怀便产生了,这是人类感情的一大突破和飞跃,是人对感情的升华。虽然,动物身上偶尔也会有对异类的幼子产生关爱之情,但这却一般是出于母性本能之上的感情。所以,唯有升华了的人类感情,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感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爱。
拥有博爱精神和具有博爱行为的人,他首先是一个智性和良知的人。博爱必先是对人类以及对人与人关系实质的正确认识,是对人性的发扬。在基督教的《圣经》中认为:“人都是上帝的儿子,都是兄弟姐妹”,“爱人如爱己”,从这一点用来提倡世人友爱的观点进一步加以延伸之,即既然人皆是上帝的儿子,那么,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人与人又皆是相亲相爱的不分等级的同胞关系。能够从这一点给予提升到理念的世界哲学家当中,唯有法国先贤卢梭方有。其次是博爱的人,他是一个拥有爱能力的人。有了这层认识的基础,人就必然努力去学会关心他人,对他人有责任心,并尊重他人;而且,他也因而懂得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爱有了这些素质,也在他的人格上体现了出来,并在形成这种人格的同时,爱的能力也培养和形成了起来。
爱在认识、关心、责任、尊重及给予中得到了升华;在人与人的正确关系实质和实际交往之中,博爱便能够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传播起来。不平等的不健康的社会性质必难能容存博爱的存在的可能,因为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性质早就规定了人们不平等关系性质的存在;一个人统治人、人压迫人和剥削人的关系是如何能够体现博爱精神的呢?
因此,博爱只能建立在平等的关系实质基础之上方有可能成立和现实。即人人都是上帝的儿子,都是兄弟姐妹,是亲人,是平等的存在;而博爱只能体现这些精神和认识,他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才会对每一个人有责任心,也才会作出爱的能力行为来。
博爱就是当他人需要帮助之时,伸出仁爱之手;而这在一个不健康不正常的社会之中是被扭曲了的存在,特别是抛不平和伸仗正义上尤其艰难。因为维护正义与实现公平必触动持不公平者的利益,而不公平者恰恰是权势所在;因而,必然是要处心积虑地对正义加以剿灭。也因而必然要造就了“各人各扫门前雪”的社会心理现象和特征了。
在心理上,给予是人一种富裕的心理特征,这不关于他在拥有物质财富方面上的多或少。吝啬鬼纵然身为百万富翁,但其在心理上却是匮乏的,是不富裕的心理现象,更不具有爱的能力的表现。健康之社会,博爱之人们,在自己能力所及条件下,在适度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问题及互助互利关系上,都能表现出良好的彼此之间的存在关系。这也是一个良好的蒸蒸日上的康健向上的社会特征所在。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