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洞情察世之博客

人生与社会照写

 
 
 

日志

 
 

论禅理  

2009-01-09 17:28:52|  分类: 钱氏看哲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在佛教里的禅理核心,一切事物皆为虚无。然而,不管它如何认为物质世界皆为虚幻;但它却始终承认佛是存在的。即“我”是存在的,而其它一切皆为虚幻。如此,这就构成了佛教禅里中的自我矛盾存在。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禅理,既然一切事物皆为虚有;那么,“我”或“佛”亦应是同样是虚有的存在的。何言“我”或“佛”又是存在的呢?就算“无我”境界的练气之道,它也只是一种放松身体肌肉的存在现象;实际上它还需要“自我”的精神意识去引导筋脉中的气运转。而这个自我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存在;所以,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我”的虚无状态,应是一种虚拟的“无我”存在状态。从这个虚拟的“无我”状态存在来说,它确实对修身练气是一种有益的道理存在。从修佛理念来说,修佛就是在追求一种虚无境界,而这却是一种误识误觉。
            

      如果将“佛”脱离开神仙神秘化的概念来解释,即“佛”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更明确地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亦即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的人。另一层意思是,佛就是指具有慈善心肠并能帮助他人的道德高尚的人。亦即是说,“佛”是用真实存在“自我”去感受真实存在的事物存在。只有这样,佛之禅理就可以与哲理保持一致性了,这就是哲理与禅理的相同性。

  评论这张
 
阅读(358)| 评论(2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