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行始于自我
2010-01-28 11:37:4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圣严法师在《修行始于自我》一文中认为:真正的禅修者,修行是为了其他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的意思。这种态度也许看来和追求变得更好、发展强大的自我感互相矛盾。人们到处都说要增加能力,建立自尊、自信等。书架上摆的都是自助的书,人们听录音带、听演讲、参加工作坊等,这个逻辑是很合理的:如果连自己都帮助不了,如果自己软弱、散漫、不安、无力、精神不正常,又如何能帮助他人?显然,在这段话中的后半段中的思想基本上是正确的,而在前半段中其表达的思想则似乎不够全面完整之嫌了。
既然明白自己在处于精神软弱、思想认识混浊时,一个就连自己都帮不了自己的人,他又能如何能帮助别人的呢?因此说,修行的人其修行出发点应是“修行始于自我”的,在修行达到一定高度境界时,则基于既是利己,又在于是利人的思想认识。这就是修行人修行思想的真实写照。佛教认为修行的最高境界为“无我”,“无我”乃一种虚无幻觉。既然无我,连自己都是虚有的存在或不在,又何来有众生和宇宙的存在呢?自己都化为虚无,又是如何能够帮助他人的呢?所以,“无我”实乃一种假设或是一种暂时性的幻觉而已。修行是一种修正和提高自己思想行为的一种既在于利己,又在于利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即在自我拯救的同时,也拯救他人的思想行为。所以,自我是无所不在、无时不自我意识的,无我实为虚幻。如果说“无我”在现实中存在的话,那么,这就是一种舍己救人的行为存在。而这种思想行为,也存在着以自我为主导的一种自我意识在活动着的思想行为,并非那种佛教中“无我”的虚无境界。
圣严法师又认为:即使修行的目标之一是要降低自我的影响,却依然是由自我来决定这么做的。我们总是从自我中心的自我观点出发。在教导初学者时,我谈到从散乱的小我,到集中的小我,到宇宙的大我,最后到无我,我们注意到,在通往无我的路上,必须强化和巩固自我。修行的附带利益就是:我们的确变得更安全、更清楚、更有信心……当不再把重心放在自己时,每件事都变得更平顺、更容易。当终于达到无我的阶段时,就没有任何障碍,所能做的事也就无限了。没有自我,就不必一定要待在什么地方,但也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那就是无限的自由……只有自我不存在时,才可能有无限的了解。
余则以为,我们在修行中要降低的是外界对自我的影响,而非降低自我对自己的影响;相反的是,只有加强了自我的意识能力,包括精神力、意志力、理解力、洞察力等,我们的思想意识才能主导着着整个世界,而不是世界主导了自我。即自我时时要受到外界的一切影响,而丧失了自我意志的立场。至于无我时对宇宙感知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放松自我思想的一种感觉,如不限制自己思想的无限想象。不加以节制自我的想象空间,这便很容易想象宇宙一切的存在了,佛教的冥思应就是这种状态。如果把“只有自我不存在时,才可能有无限的了解”,这却是一种妄想了。可能,这在参禅炼气时的一种假设和幻觉吧。
关于佛教经典中的许多内容,很多句子充满玄幻和含糊其辞,确实极容易使人不易理解和摸不清头脑,这如中国式哲理有些相似一般,这是东方人思想特征;不象西方哲学阐述详细充分,把道理非常清晰地大白于天下,令人容易理解。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