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曼关于人类不特定化功能的理论
2010-11-26 09:24:12| 分类:
转贴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兰德曼在关于人类不特定化功能的理论无疑是非常精彩和科学的,下面就来介绍他关于这一方面论述的部分片断。
他认为,不仅是猿,而且一般的动物,在其总的构造上,也比人更多地被特定化了。动物的器官适合于特殊的生活条件,而且每个物种的必要性,像一把钥匙一样,只适合一把锁。动物的感觉器官也同样如此。这种特定化的效果和范围也是动物的本能,它规定了动物在各种形势下的行为。然而,人的器官没有片面地为了某种行为而被定向,在远古就未被特定化(人的食物也是如此,人的牙齿既非食草动物的牙齿,也非食肉动物的牙齿)。所以,人在本能上也是匮乏的: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做什么或不应做什么。例如,人没有特殊的繁殖季节,而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能恋爱。对生命的进步来说,这初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利条件。这样一种造物会发现,它在世上比特别适合于其环境的动物更难维持它自己的生计,因此才有了人的发展只有在天堂般的环境条件下才可能产生的理论。然而,虽然非特定化开始可能有消极影响,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却意味着是一个非常富贵的优点。缺乏特定化被证明是十分积极的能力的消极关联物,因为人的器官并非专门为某几种生命机能而制成,它们有适合于多种多样用途的能力;由于人不为本能所控制,它本身就能思考和发明。所以,人具有别的能力来代替缺乏的能力。他所缺乏的特定化,更多地得到了他多种多样的能力的补偿。他自己的首创精神,能使他适应变化着的外部条件,并通过创造发明和社会惯例,使他的生存更容易。因此,尽管动物似乎有适合于生存竞争的较优良的装备,但人却远胜过动物。此外,理性人类学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证明它是对的,理性被证明是非特定化必然的相关物。
动物由于它们特定化了的器官和本能,被限制于十分特殊的外部生活条件,只有它们才能在这些条件中生存。整体论的生态生物学,今天正在特别注意这些机能的来龙去脉。每个动物物种都有一个特殊的生活空间(栖息地);许多动物只生活在海洋深处,另一些则只能生活在下层林丛中。动物在它们自己的环境内,十分有把握地活动,然而,一旦条件改变,气候变化,食物来源枯竭,新的敌人出现,动物常常就不能经受住变化——而且它们的特定化程度越高,就越没有能力应付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动物也确有通过经验学习的能力,有使之适应其生活方式的能力,特别是在外部变化的影响下,会形成适应变化了的影响下的新物种。尽管如此,由于许多动物在新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它们的旧框框和无目的的习性,不能抛弃这些东西,所以在局部地区或者在全球范围内,这些动物的整个物种便灭绝了。在正常条件下,它们的特定化全是优点,而在新的条件下,却成了致命的不利条件。也许这是自然何以在每个物种中产生了如此多样具有不同习性的变化的一个原因:如果一个物种灭绝了,另一物种就有生存下来的机会,因此整个物种就从灾变中得救。而人由于未被特定化,就更加适应,所以其未来有更多的机会,比高等动物更能抗御灾变。这是由于人有对付灾变的新方法,因为他不再受束缚物种的生活习惯这个暴君的支配——他自己决定自己的习惯。对他来说,事物的存在,不仅受为了生存这个单纯目的的功利观的支配,而且更是多方面地受生存的其他其他形式支配,人能把这些形式用于别的目的。在每一种文化中,人的确倾向于遵循一种一贯的生活方式,但他并未被限制在这些行为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像他自己设计了这些行为方式一样,他也能重新设计它们。所以,人没有单一的、只适合他的环境,每一种新的环境中,他都能发展出适合于环境的行为,并以此保护自己。他现在靠狩猎、捕鱼养活自己;他现在建造木屋、石屋、雪屋——但这进一步意昧着,外部世界的变化对人的影响,远比对其他高等动物的影响小。为了生存,人不需要改变他整个的生物本性,而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他只能改变他外在的生活方式。所以,人是惟一能够在全世界繁衍的动物,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能适应各种生存条件。在家里,在极地或在赤道,在水上或在陆地,在林莽异味在平原,在沼泽或在群山之中,他都能生存。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