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洞情察世之博客

人生与社会照写

 
 
 

日志

 
 

谈参禅  

2010-03-01 14:27:10|  分类: 钱氏看哲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禅的涵义在当今世界上解释为多种多样,无论是佛教本身后来分岐地恒变,还是世人对它的多方猜测,有以炼气理解的,也有以意念上清心寡欲的,更有披上神秘色彩的等各种各样。实际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心中的禅却是指,在参悟宇宙人生真相时所进入的一种境界和感悟体验。

  在佛教理义上“佛”是指拥有智慧的觉悟者,是认识了宇宙人生真相的觉悟者,而非神秘主义的法力无边且会变化的神仙。也可以说,佛是觉悟了的众生,而众生则是尚未觉悟的佛;因为凡是有灵性和思维能力的众生皆具有成就佛的条件和可能,至于最后能否成功,一切就要看其参禅程度了。如果说释迦牟尼能够成为佛的话,那么,这就在于他已经能够领悟了宇宙人生真相智慧之所在。而他之所以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真相,又却在于他发明了参禅和勤于参禅的结果。参禅是一件既是非常容易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活动,它的容易是只要人集中精神便可以去感悟和思考某一事情和问题;而它的难度则是在感悟和思考时,人的思想精神要达到进入领悟和体会该事物要义状态,并能够处于在不断感悟中体验和获得认知的境界就比较困难了,这便是真实意义上的参禅。

  道家(道教的前身理论之一,如老子的《道德经》)的悟道与佛教原始上的参禅在追求目标和思想上基本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开悟智慧和领悟宇宙人生真相。只是它们到了后来为世人作出了神秘主义地篡改,最终使其变成了一种迷信宗教。因此,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它们的前身本为哲学学派中的一种,而它们因为被过度地信仰(迷信)最后导致成为了宗教。

  佛教中常谈及“无我”,实际上,“无我”只是进入参禅时的一种临时的特定精神思想状态而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虚无。把参禅的“无我”境界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观察时,便可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本就有诸多的参禅状态存在,如科学家聚精会神在研究实验过程时感知和领悟其物理化学反应和变化原理时,哲学家在沉醉在观察、领悟和明白某一事物真相及演化原理时,创造家在创造发明某一科学技术和工具时等,这些都可以说是禅的状态和境界。

  佛教禅宗“禅那”的简称,巴利语Jhāna的音译。梵语是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引用百度)。

  而少林十八罗汉潘国静对禅地理解为,禅乃悟也,静也。即“悟”“静”生慧。

  尽管禅理与方法是可以通过语言讲解来传授的,然而,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自己亲口尝一尝。所以,参禅除了明师地提携和引导以使其立志参禅入门外,入门之后,一切还重在于自我的感悟和领会。

 

        圣严法师认为:一个成功的禅者,不会觉得各种责任是负担,也不会觉得生活的条件是对人们的压力。他只觉得永无止境地发挥生命的活力,是绝对自由的表现,所以禅的生活必然是正常的并且是积极的,它是愉快的并且是开朗的。原因是,禅的修行,是给你源源不绝地提供方法,开发你智慧的宝藏,开发越深,得到的智慧越高,到最后,全宇宙的智慧都为你所有。那时在你看来,包罗一切空间及时间,无一不在你的智慧观察范围之内,这时的智慧即成为绝对。

 

 

 

  评论这张
 
阅读(361)| 评论(1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