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洞情察世之博客

人生与社会照写

 
 
 

日志

 
 

创新、改良、模仿在数字上的代号  

2010-06-23 14:39:5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创新、改良及模仿乃不同范畴上的概念,它们在存在现象上与数字也无多大的联系。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创新、改良及模仿却总是在无形之中与数字存在着某种联系,包括内在性质上的,及外在形式上的。

  从性质上说,创新是对零数的突破,是对一件从来都没有存在过的事物的发明和创造;而在形式上说,创新则是突破了零的存在,是基本数上“1”数的诞生与所在。至于0.1、0.2、0.3……等小数虽则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具有零的突破,但是,它们还尚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个体,或称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零完全地突破。如人类在最初制作空中飞行器时的飞筝,它就是一种最不具备按照人意志所能飞行的飞行器,当人意志在于南方位时而风向朝北情况下,风筝便不能按人意志到达了南方位。而只有当人类发明创造了飞机时,人类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乘坐飞机到达所要到达的地方,甚至可以到达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上。因为飞机已经具有不受气流及风向影响的飞行能力,能够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行事的创造物所在。因此,我们称飞机为真正的飞行器,是真正地对零的突破,是一个完整的创造物,因而,飞机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1”数。而风筝则只是人类对飞行器最初始的想象和偿试,虽在一定意义上说为对零的突破,但却是一个不完整的飞行器,只具有数字上的0.1这个数量代号的实质;包括运用热气球飞行也只是一个零点几的事情,因为热气球同样要受到条件限制,如天空中的气流及风向等对其影响甚大。

  模仿在数字上的代号为1A、1B、1C......等,因为模仿始终不具有对1的任何改良和发展,因而是一种没有突破1实质几范畴的抄袭。虽然,它在形式上,或是在其它方面上略有所改变;但它从没有涉及到其实质性问题上的变化,因此,我们将其称为次要变化,或者称为枝微细节上的变化。正因为它在性质上,或在性能上等都根本上没有一丝发展上的变化;所以,模仿永远无法完全摆脱“1”界限的限制,只能唯“1”命是从的所在,所以,1A、1B、1C……就成了它们的数字代号。

  改良是在“1”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和存在,它在数字上可以用2、3、4、5……等来称呼它。如人类从第一驾飞机(螺旋桨飞机)的创造发明到超音速飞机(喷气式飞机)改良的发展中,我们就可以运用数字符号来表示之:1、2等,即1表示飞机的发明创新的诞生,而2则表示飞机的发展和改良。当飞机的改良尚未突破1的界限时,我们就只能以1A、1B、1C等来相称之,在严格意义上说,它们更多的只能是模仿的存在罢了。如电视机的发明创造一般,台式的黑白电视机的诞生为1数,台式的彩色电视机的发展为2数,而液晶的电视机为3数等,3D的电视机为4数等的道理一样。

  目前对创新、改良、模仿等各具有特色的诸多国家当中,又分别以:创新=美国,改良=日本,模仿=中国等为典型代表。从总体来说,美国人为全世界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如对飞机、摩托车、电灯、微机及互联网等的发明和创造;日本则善于在改良方面上有所作为,虽然他们在创新能力上还尚有所欠缺,然而,他们却能在改良问题上发挥了作用,如对摩托车的改良,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子产品改良的表现上等。中国则是小心冀冀地遵从于各项规定和框框,从不敢干进行新的尝试和冒险,因而,中国人就成了模仿的专业户之所在。更未敢于谈及创新和发明,至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成就方能保持及传颂至今矣,而尚无第五大发明诞生的可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史有所作为的贡献方面来说,中国人是应当怀有羞愧与感激心态(因为我们只会共享着他人的创造发明成果)方能改过自新之,方能萌生“第五大发明”灵感和事实之壮举,方能打破“四大发明”之魔咒的可能出现。如若,我们还尚处于或自以“四大发明”而停留着,并还在沾沾自喜上不可开交,那么,“四大发明”将永久性的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所在矣。

  从社会制度上,从心灵的勇气上和灵性上的,从人的理性思维上等方面,我们唯有突破了,方有可能现实“第五大发明”的诞生,以至第六、第七……地相继涌现,如美国人拥有创新能力一般那样优秀的存在。

  
  评论这张
 
阅读(675)| 评论(15)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