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洞情察世之博客

人生与社会照写

 
 
 

日志

 
 

对美的寻思  

2010-09-06 17:22:1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即概括为永远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他认为,美是具有美的具体事物,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材质,美是某种对精神的满足,美是恰当、有用、有益的物质,是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总之,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的美,美来自于表现出的美感和美的性质。但美作为永恒,本质是不变的。所以一件美的东西,不应该在固定范围内在某些人眼里为美,而在某些人眼里为丑。他还认为,和谐是事物美的主要特征,但它是取消了对立与差异的和谐。

  美首先应是本质的美,然后才是形式的美。事物在本质的美上只有一个,是唯一的一个,也是稳定的一个,是属于内在的美。美的存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正因为这个多样性;因而,在美的外在形式上一般是暂时易变性的存在,如人的外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变化,花开花调等。因此,美首先应当是内在的美,即本质的美,如人的品质美等;然后才是形式上的美,如人的外表等。美的最高存在形式为表内如一,即内在本质上的美与外在形式上的美是相符和一致的,如人在形象美、行为美、思想美、语言美、品质美等结合起来的统一与协调,这就是美的和谐。也可以说,和谐是美存在的最高形式;而内在美是最稳定的美。

  一般来说,事物外在的美是事物内在美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呈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事物在给予外表美的形式时,也将自己内在的美展现了出来,是事物自我美的精神表现,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可是,世界事物当中也会存在着伪装现象。即内在原本上是一些丑陋的东西,但它却懂得和善于美化自己,将本身固有的丑陋本质掩蔽了起来,而将诸多假的美进行自我包装,用其表象上的粉饰和美化自己以迷惑众人,化身为所谓的美,伪善便是他最大的伎俩和称号。

  对美的伪装现象之中,一般越是有毒的东西往往在其外表上越是美丽,如毒蛇以其美丽斑斓的花纹为出名。

  无论是原本上内在的丑陋在外在上天然地表现出美丽的外表;还是原本为丑陋的,但是,它却又是蓄意地为自己乔装打扮、美化自己,迷惑众生,以捞取某种好处。第一种是该事物以能够在其基因上成功进化为自然的内恶外善的存在,如美丽的毒蛇及蛇蝎心肠的美女等。第二种则是该丑陋的事物基因上尚未取得进化的成功,但是,它却又能运用可笑的伎俩粉饰自我并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如伪善、口是心非者等。不管丑陋以哪种方式美化了自己,但它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迷惑众生,掠夺和谋取本属于众生的利益。于是,它们将本来丑陋的嘴脸掩藏起来,唯肖唯妙地扮演着谓所的“正义”代言人。而那些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们却信以为真,被其奴役被其剥削被其压迫而不自知;可是,伪善剩机便这样掠夺和榨取了被欺骗者的权利。

  至于那些外在比较丑陋,而内在却很美的事物,如巴黎圣母院故事里的丑汉卡西莫多,虽然他长得丑陋且比较愚昧无知,但是他依然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追求爱情爱的勇气和决心,最后为了爱情心甘情愿陪葬。剧中对丑汉卡西莫多的成功塑造无疑打了那些徒有其表而内心肮脏的人脸面的一记响掌。内美而外丑与内丑而外美的事物应是事物塑造过程中出现了错位的现象,是对美的一种不和谐现象。美的最高存在形式是和谐,和谐是美自内向外自然流露与展现的顺利过程;美在由内向外发展过程中受到干扰和阻碍时,美的不和谐便产生了——内美外丑的出现。这只是形象塑造上的错误,他内心美的需求与表达依然还是能够在一定条件表现出来的;或许,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包括内外美或内美者),他就能够时刻的将自我内在美表达出来。纵然是处于恶劣的丑陋的伪假环境下,他们仍然是毫不畏惧地表达这一需求和将美展现出来。

  恶劣环境可能还是能够容许形式上的美存在,而对内在的美却是决不准许的。因为内在美必影响和动摇了它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这是因为真善美与假恶丑是相对立的存在,真善美是不能容忍假恶丑的横行霸道。真善美与假恶丑自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这种斗争,而这也是人类文明开端之后才会出现的明辨是非黑白的能力和现象的。

  而在极端的社会里,弄权者甚至连形式上的美都给予了抹杀,包括人们的日常衣着、歌曲、舞蹈、小说、电影等。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时代,一个严重禁锢了的奴役的圈养社会性质。

  构建美的社会,应当从人内心美做起,从自我做起,更从制度给予保障;然后,美才能够外在的多样化发展,并与内在联动。即内在美自发的对外在发出表达欲,外表美应当是内在美的自然展现。当内外美趋于一致和高度协调时,美就能够以最高形式——和谐美出现了。这是对美内外共振下的成功之处,是对美寻思的启发和建设。

  
  评论这张
 
阅读(299)|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