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洞情察世之博客

人生与社会照写

 
 
 

日志

 
 

意识、思维与思想  

2012-05-08 09:50:43|  分类: 钱氏看哲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思维必须建立在拥有意识基础之上依据一定的编码对数据、图像等按照逻辑程序进行数码编辑和整合活动。没有意识的存在如何能对这些数据和图像进行感应和编码处理的呢?因此,意识是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这是肯定和必须的。

意识存于人体或动物等生物当中,我们基本上都能够感觉和认识到它在自己身体上的存在,因为能够感觉到疼痛和快乐等体验。然而,对具备运算能力(思维)的电脑来说,我们一般则难以相信它跟我们一样也会有意识存在,一方面因为电脑是一种机械化的无机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电脑缺乏一个具有自观能动性的灵魂存在。因此,认为电脑是机械是死物,不可能存在着意识。实际上,电脑由于缺乏灵魂,只是被动地感应和运算数据,这种状态应称为被动式的意识。人体不也经常在受到外部剌激时也才会作出反应的吗?区别的是,人体由于一方面是有机体,另一方面因为具有自主的灵魂,因而,人的思维是主动式的意识罢了。可能,由于电脑只是被动式的意识便为我们所忽视和省略之。因为确实是这样的,电脑无求无欲,它也感觉不到幸福和痛苦。还有是,电脑在没有人操控下,它对什么包括它本身存有的数据也都是无动于衷的。因此,对于这种状态,我们视电脑为无意识就成了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电脑只要它处于运算状态时,它就会对自己所要运算的数据不仅存有感应,而且还对这些数据具有识别和判断及处理的意识及功能存在。否则,电脑又是如何能够开始和进行自己的计算(思维)功能的呢?难道象无智能的机器般每一个动作和环节都需要人在操作才行?如中国古代的计算器——算盘一样,59等于14,无论是加数59,还是得数14等都需要人去操作?这种机器当然是不存在有意识的东西。具有自我运算和记忆的电脑则是有意识的存在,只是这种意识是被动式的而已。须知,思维必须是建立在意识基础上的大脑活动。拥有高智能和程序较高的机械人,它虽然也是被动式的意识;然而,它又是可以在自己被人设计和规定而获得了自动感应功能,如自觉对环境变化地感应以及当自己的能量消耗较大时便会自动给予自我补充能量,这如科幻片中的智能机械人一样,它不仅能自动地感应外界事物,并作出反应。如果人类给它设置一种学习功能的话,那么,相信它也具有了学习的功能,包括制作工具和具有语言能力等。根据这些创造和设计,这时,我们就会明白自然界万物的诞生和演化实际上就跟这种创造和设计理念的原理是相通的。一种是有机体的创造和设计以及自然进化现象和自我学习发展现象,一种是对无机体的创造和设计以及自行学习和改造。

意识与生俱有,是感知能力,任何生物都有感知能力。生物与生俱来的意识,实际上是因为它在拥有了自我的前提条件下,他(它)也才会有了意识产生及存在——自我能够自主地感应和觉知自己及外界事物的存在及变化,也能够在不受外部剌激之下自主地意识着,并能自主地思维和联想一切;电脑由于缺乏自我,它也就缺乏了这种相应的自主意识。意识是生命的能量,生物只有在保持一定能量和生命时,他(它)才保持和拥有着意识。当生物的生命结束时,他(它)的意识也宣告终止;这实际上是灵魂与肉体之间分解了结合,脱离了联系的结果。因为自我(灵魂)才是意识的本体,在肉体中产生的只是意识流,是意识本体作用下的产物。而作为自我的灵魂则会脱离肉体,进入另一个空间;因为自我(灵魂)本身就是一种能量体,而且是能够不断进行自行补充和进化的永恒能量体。就拿电脑来说,电脑一旦被切断了电源,在耗尽能量时它便陷入了跟生物死亡一般毫无意识状态。

威尔逊对意识与思维运作状态用生物原理进行了描述:“意识包括大量的相应编码网络。许多网络都以每秒钟五十个周期的速度与神经细胞的同步激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可以从内部同时确定感觉影响。其中有些印象是真实的,由外周神经系统的持续剌激提供,还有些印象来自于大脑皮层记忆库中的记忆。这些印象加起来,就会产生出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场景。这种场景实际上是真实的。它们或者与外界的世界很相似,或者相差很远。它们是对过去的重新创造,是对未来的设想,以作为对未来的想法和行动。在大脑回路中,这种场景包含了密集而不同的模式。当完全开放了外界的输入,它们出色地适应了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受感觉器官监控的身体部分的活动……意识是相关回路的大量集合。思维是这些场景自我组织的产物,这些场景可以独自产生、生长、进化、消失,偶尔会延长产生出额外的思想和身体行动。神经回路并不像电动开关一样的开启和关闭。至少在前脑的大部分区域,从一个神经元层次到另一个神经元层次,神经回路具有相应的中继站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整合很多已经编码了的信息

思维是大脑在进行着分析、推理、判断、归纳及总结等活动的状态,它以神经元、神经介质和激素等基本物质为基础,通过神经回路和认知的突发及其整体性质的大脑活动过程,也就是从信息到产生感知和知识的整个过程。威尔逊说,从根本上说,思维是对感觉印象和记忆的编码化表达以及对于感觉印象的想像。组成思维的多数信息都经过了有序编码的遴选和整理,从而确定了方向和信息的量级。

“思维是思维主体处理信息及意识的活动。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活动)的物质。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如人),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思维活动的对象是信息及意识。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意,既是自我的意思。识,就是认知,认识。意识,代表我们作为个体的独立性。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意识,代表了我们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可以对立与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进行对比。意识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认识和知道事物的存在的那个”(百度资料)

   说白了,人脑只是一种思维机器,电脑同样也是一种思维机器。主要区别的是是否拥有灵魂?

这里需要说明和区分的是,电脑在人地操作下,它自身能否有意识存在?如果没有,那些高智能的机械人又是如此进行自我调节、感应外部及自行对应和处理它的事务的?如果有,那是否是在人类创造和设定它时便开始存在(跟人类生命一样保持着一定的能量),它又在被切断电源跟人类死亡一样也不具有意识?或者是,它在未被人类某种操作的命令时,它就不会这种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吗?

如果电脑处于正常状态下而尚未得到人的命令时,它的意识是否是处于潜伏状态;就如人在没有外界干扰和大脑处于静止状态时一般?

没有意识,电脑又如何进行思维(运算)、寻找路径、搜索资料库的呢?显然,电脑处于正常状态下跟生物一样是具有意识存在的。意识是思维必须的基础。

依据事实的原理,人指挥了电脑,电脑才根据这一指令进行运算。就算是高智能机械人,它也是在人类预先设定某一系列指令下,它也才按照这些预存的指令运作和行事的,包括能够自行补充和维持其能量行为以及感知对应外界事物等。对本身在受到外部剌激时,也可事先对机械人进行设计和感觉植入。这样一来,高智能机械就无限接近了人类的存在状态了。但是,历来的主要区别仍然表现在主观能动性这一特征上。自觉性地观察、学习、思维及创造等认知与行为的有机结合将是机械人无法涉足的事情。起码是,电脑就不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与灵感地闪现。电脑总是依照既定的程序思维和运作着,脱离既定程序的运作必会导致电脑运算出现空白和甚至被迫中止。

应当说,电脑在保持正常状态下,它是具有一定的意识存在,只是这种意识是被动的意识。还需要来自外部意志的指挥方能发挥该意识的识别功能。如此说来,意识还不代表拥有自我(灵魂)存在。意识是作为思维的基础,也是感知与觉察的功能,它还需要一个自我(灵魂)来统律和支配,才能起到意识进行反应及决定(处置)的作用。否则,纯一的意识也只是一种单独的感知或认识,并没有其它功效存在。

这样说吧,意识在自我的指挥下,它通过神经系统进行了对信息进行一系列活动——思维,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活动的能动操作,这样就产生了思想。思想就是在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而产生的。

在缺失自观能动性下的高智能机械人,它只能根据既有的进行思维,并给出既定的观念,而不能创造出新的思想来。虽然,思想是理性思维的结晶,而电脑总是按照一定逻辑和既定程序来进行理性思维的。但是,它却总是偏偏不能创造新思想。

新思想也总是自我在意识支持下,依据已知资料进行理性思维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推理、归纳和总结)给出的一个从未存在过观念的结果。

如果说动物是感性思维的,也缺乏创造性,那是因为本身智力低的原因所致。如果说机器人是理性思维的,也同样缺乏创造性,这却是因为它缺乏一个自我(灵魂)的原因造成。虽然机器人能比动物识别更多的事物,很强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甚至是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但是,它却是一种永远不会自行进化的机械。说白了就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只能受人操控的傀儡。相对于人类而言,人类一方面拥有灵魂,另一方面又拥有较高的智力,因此,在人类身上便可看到感性与理性并存,又能显现了其创造精神、主自精神和学习精神,更获得了自己能够发展和创造自己的能力。动物由于感性思维而缺乏了思想性,机器人则由于没有灵魂而缺乏产生新思想的能力,而此两者所缺乏的恰恰又是人类身上所拥有的本质。如果说机器人的意识和思维是人类创造并给予的,那么,机器人的思想也同样是人类给予的。动物虽然具有自身的意识与思维,却独独空缺了思想性。

  评论这张
 
阅读(492)| 评论(1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