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洞情察世之博客

人生与社会照写

 
 
 

日志

 
 

实相的觉知  

2013-10-27 14:01:53|  分类: 钱氏看哲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人对实相的觉知,就是人意识摆脱了肉体的梏桎——全心身忘我地感应  宇宙实相的回归于原来清明的状态——本体意识状态(纯灵魂状态)。突破肉体的束缚,此为一;不受物质世界的影响,此为二。本体的意识是没有受物质束缚和限制的觉知,而物化下的人则是受限的意识,如罩着一层纱布来观看事物,或被限制在一个极狭隘的角度和空间来观察世界,如水里的鱼和井底之蛙一样。

虽然理性是人从智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客观反映表象世界的概念,然而,理性也只是一种对表象世界中事物的客观认识和理解,以对应于表象世界变化时所需要的策略。理性是从感性思维发展起来的概念化逻辑思维,它以尽可能的客观眼光尺度来看待物质世界,但也难免包含有个人的偏爱因素在内。因为人不可能对物质世界完全是了然和洞察的。阿玛斯说:“个人心智包含了我们自己的观点、信念、评量、论断、偏好和反应,其哲学思辨能力则是源自于宇宙意识。这些信念、评量以及编织成的故事,往往奠基于个人的历史。”哲学思辨是人从本能上爱智慧的意识,是属于本体的面向,也是从本体引发出来的秉性;因而,哲学具有先验性的特点。

纯理性是本体的意识,是不受物质世界(表象事物)影响的觉知宇宙实相的如实认知。阿玛斯说:“我们愈是经验到本体,并将其统合进来,个人心智活动就愈受纯理性影响而被导正,进而能客观地认清现实是如何运作的。这个过程便是我所谓‘灵魂的进化与发展’。如此一来,灵魂就不再受个人心智所主宰,而会根据纯理性来运作。我们会根据本体的真理及内在工作体认到的真相来生活。”用一种综合的方法来析解本体灵魂融合于肉体意识过程——以禅宗的感悟与心理学的分析相结合起来便能较好地解释人意识的运作现象及过程,并看清一个真相的自己及世界境况。

阿玛斯说:“处在任何一种层次的经验里,你都可以观察到更肤浅的次元及下一个更深的次元,除非进入了终极实相。进入终极实相就到底了,那时你只能反过来观察更肤浅的次元。假如你是处在个人性的心智状态里,也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朝着更深的次元发展。终极实相是最根本的状态,个人心智则是最肤浅的状态……无概念次元或无名相次元,则是超越纯理性的一种境界,它是纯理性的基础,缺少了它,纯理性就不存在了。无名相次元是超越心智活动的,终极实相则超越无名相次元。”

人的认知是一个由最外表层感知到深入层面觉知再至最内层面觉知的发展过程,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及方法,对物质方面的认知,从投影、体形、有机物或无机物、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电子、质子)到原始状态的夸克(宇宙本原),而对精神方面的认知,则仅仅限于人心理活动(动机)的分析和精神系统结构及精神反应。虽然灵媒从另一途径介绍了灵性世界的存在,但是,由于缺乏物质上的实证而被物化下的所谓的科学给予了否定。

 运用瑜珈的冥想或禅宗的禅定,人也可以达到一个突破虚妄(表象的物质世界)幻象影响的清明境界——返回本体时与宇宙意识融合为一体的状态。阿玛斯说:“人进入禅定的忘我境界时,这是一种无为的状态,只是觉知本体的实相及与宇宙意识融为一体……因为本体的本身就是存在,本体是无法被发现或揭示;人只要在萌生出觉知本体的念头刹那,本体就会在觉知欲中被摒除和掩蔽掉。 本体的心性及精微是无法被研究和了解得到的存在。”

阿玛斯说:“处于合一境界里,我们和万事万物变成了一体,那时我们的存在或本体就不再是一种内在的经验,而是一种宇宙性的现实了。那个次元也有许多精微面向……纯然的存在会被体认成一种合一性。万物全都属于一个整体,那种感觉就像整副身体是由同一种东西——譬如水——所构成的。处在这种状态里你能够觉知到整体的局部,但这种区别能力并不会带来界分感。那就像是觉知到身体是由水元素构成的,里面有各种器官或原子,但不把这些元素区分开来。”进入宇宙意识的境况犹如一滴水融进海里一样,彼此没有分离感,唯有纯意识——纯理性。

阿玛斯说:“人所能经验到的最深、最客观的状态,便是所谓的终极实相。终极实相是永恒不变的,也是最根本的境界。”

所以,人作为物化下的智能生物,他仍然只是生活在一个受到限制的狭隘空间,及以一个被束缚下的感官来觉知整个宇宙及本身,已脱离了原本无拘无束的清明状态——本体的意识状态(纯灵魂状态)。而深受物质影响的人只能站在物化下受限的角度和眼光来看待这个物质世界,并遵从物质世界的束缚和影响。可是,物质世界总是永远变化的表象或幻影,所谓人生如梦指的就是这种境况。唯宇宙本体(精神)及宇宙本原(夸克)方为宇宙间永恒的真实存在,这就是佛教理论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象。

罗森说:“大多数人拥有的幸福观对苏格拉底来说是幼稚的,真正的幸福依赖于在哲学城邦中的完全公民身份……概括地说,苏格拉底的幸福观把我们从身体引向灵魂,但引向的是灵魂的一项特殊活动,即观看纯理念。那些没有能力观看的人必须满足于高贵猎犬的幸福。这是为什么苏格拉底在《斐多》里说哲学家努力地以与死亡尽可能近的方式生活,真正的哲学生活是赴死的实践。” 

我们总爱将虚幻的人生当作为真实的存在,而把真实的本体却视为虚子乌有的存在。这一局面的当然是物质束缚和迷惑所缔结下(物化下)的结果:假的以为真,真的反而当成了假。我们在梦境里不是跟真实一样地体验着某一梦事的感觉的吗?如梦遗。正因此,那些迷失自己的无明者,方执著于虚幻的身外之物不放,为这些身外之物所累所苦而无法清醒。人生是痛苦的因果,指的就是此种人无明的境况所在。

罗森说:“人生是梦,我们只能通过辩证法的梦才能从中苏醒。只有当我们不完全活着的时候,我们才是完全清醒的。”尽管人生如梦,人就像演戏,然而,人生并非一种纯无意义的演绎及过程,人生本身便携带着某一根本目的和任务而降生于物质世界之上:体验某一人生角色的道理及学习某一人生角色的知识,以促进本体的进化(从人类新生儿智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天姿不正是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吗?)。

罗森说:“哲学幸福则盘旋在对智慧无止境的追求和观看纯理念时的个人消亡之间的晦暗不明地带……我们被我们的身体限制,只能看到这些理念的映象,就像从一面镜子中模糊看到的一样。要看到这些理念本身,我们必须死。”人体的死亡自然能够令灵魂返回本体,清明地觉知宇宙的实相,但,我们亦不要忘记了自己为何还需要轮回?以及需要降生的根本目的?

莎士比亚说:“我们是构成梦的原料,我们短小的一生被一次睡眠围绕。”人生的实况就象是做一场短暂的梦,而梦终究会有苏醒过来的时候。人身体的死亡就意味着人生之梦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自我意识从人生之梦中苏醒过来,回到面对着一个原本真实的宇宙实相的现实境况中。

    以物化下的人类科技跟灵性的巫术(灵媒)结合起来,是可以揭示和解释宇宙的实相,而将禅宗的感悟与心理学的分析结合起来是可以觉知宇宙实相的存在。这将是人类未来所要面对的终极课题。

  评论这张
 
阅读(404)|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