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洞情察世之博客

人生与社会照写

 
 
 

日志

 
 

感性思维只能从局部上认知事物表象  

2018-06-06 09:26:21|  分类: 钱氏看哲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国成语“盲人摸象”,其意思是说眼睛瞎了的人由于眼睛看不见,当他需要感知和判断事物(大象)时,便只能依靠手掌的触碰来感觉认知它;是故,盲人永远无法观察并认知到事物实际的外在表象,所接触的也只是整体事物表象当中尚且在猜测和臆想的一部分而已。可是,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就算是眼睛没有瞎的人,他所能看见的也只是事物整体表象中的一个侧面或一部分,特别是近距离观察或置身于其中者犹为如此。人若欲窥得事物表象整体,还必须从事物的不同侧面不辞烦劳地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再给予联合、分析及总结,最后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事物表象来。譬如人们想完整地了解“骰子”整体,就必须观察了解“骰子”的每一个面向:正面、背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等六个侧面的不同点数,它每一面的实际平均值为3.5数;唯如此,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骰子”整体情形的道理是相同的。如果我们单只观察“骰子”的一个侧面和迷信这个侧面的话,那么,只看“1”点的人跟只看到“2”点或“6”点的人之观点必然是各尽不相同的。因此,感性思维的人注定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此又跟“盲人摸象”中摸到象耳的就以为是扇子、摸到象腿的就说是柱子、摸到象尾的就说是扫巴等的情形相似,只感知到事物表象整体的一部分。

佛教理论将认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阶段“见山复是山,见水复是水”。上面所描述中对事物表象认知的感性思维者只是处于此论的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罢了,即见什么是什么阶段。问题是,事物外部的表象只是事物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外在变幻表现,认识事物本质及其构造原理才是认知事物整体当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所在。事物纵然千变万化也好,其始终脱离不了该本质的存在,如《西游记》中白骨精外在表象的种种变幻及其内在的邪恶本质现象等。可是,如果单只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性,而没有将事物内部本质与外部表象融合为一,那么,此为处于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由于将事物的本质跟事物的表象刻意地脱离开来,人们看见“山”与“水”时,只是看见构成“山”及“水”本质的元素,而完全无视“山”和“水”外在的表象了。当人们把事物本质与表象完美地融合为一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地达到认知第三阶段“见山复是山,见水复是水”的完整认知状态。这三种认知换科学的说法是,第一认知阶段是纯感性的具体的表象,第二种认知阶段是纯理性的抽象的概念,第三种认知阶段是具体与抽象完美融合为一的状态。人在未降生前的纯灵魂状态就是一个全息意识知觉的状态,就象运用现代科学3D技术立体的显现和观察事物一样;然而,人通过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后运用“心灵感悟”或“开天眼”同样可以如此全息地知觉事物。另外,相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则通过观察、学习、实验、分析、总结,最后意识认知将事物内外要素融合为一,如此也能同样的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从众人各尽不同的认知角度来说,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某事物的特性所表达和反映的对象仅仅是该事物的本质;某事物的来源更隐藏在它背后的真相,如宇宙万物、人类及自然法则等产生背后的真相为源自上帝的设计与创造,此如人行为背后的动机真相为一般。

从认识人本质及不同层次结构来说,人最外层的是皮肤,往里面一层是血肉,然后是骨骼,再往里面是五脏和大脑,最里面的是神经系统,人整体驻住的意识体是灵魂(即人本体)。在物质世界限制和影响着人意识(如身体器官知觉、感性思维及物质生存本能欲望等)的条件下,人本体作用在人体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则称之为人的本质——人性。而人降生的真相则隐藏于人生种种现象的背后。所以,可想而知,以人的意识状态欲终极宇宙真相及达到最终的真理阶段,其认知探索的道路是多么的曲折艰难而漫长。本体(灵魂)的不断轮回降生便为人短暂的一生在学习和修行的认知水平在不同程度上提升解决了此一难题。

如若以人的形式,那么,人类只能感性地知觉物质世界的表象,因为,受限意识状态人眼睛的感知犹如戴着一层薄纱来朦胧地观看世界事物一样。实现物质生活中的我们亦总是过于迷信自己的眼睛所见,以致将判断事物本质的决定权完全交予了眼睛——用眼睛来替代大脑的逻辑思维。因此,感性思维的人们只能从局部上认知到事物的表象而已。只有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与实验证明)才能触及事物内部的本质,而纯碎的感悟才能觉悟和明晓到事物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评论这张
 
阅读(844)|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